萱烁言叶文学网
标题:
诗化电影《醉吴歌》:聆听发乎情的文明心跳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昨天 13:33
标题:
诗化电影《醉吴歌》:聆听发乎情的文明心跳
诗化电影《醉吴歌》:聆听发乎情的文明心跳
每个场景都很清晰,每个腔调都能被感知,每个词语都恰到好处。银幕上泛起太湖的薄雾,素性乡野女子贞真清扬素帕轻轻唱响“横也丝来竖也丝”,冯梓游被化境所托举于影片中与老翁对歌至声嘶力竭……以吴歌为引,将时代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声色一撇一捺的攒动,写在对于“存天理,灭人欲”的礼教反抗之上,市井烟火与文人风骨熔铸成一部流动的文化史诗:不仅是对吴语文化的银幕重生和百年的光阴褶皱暗痕的记录,更是一次对中华文明“情真自然”精神的襟祔叩问。
四百年后的今天,《醉吴歌》以苏州才子冯梦龙的故事为原型,从虚构的冯梓游的“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的思想理念为镜像入手,展现了这位文学家的心灵世界和诗话人文。他和师傅与一些同襟好友产生了由礼教而来的生命冲突,深刻的体现了这个文化轩逸主义者的深厚民间情感与悲夫嘘嗟的人生暗叹。滩涂的致命机关令他不满足于受制程朱理学桎梏的文化学堂,更将他的文明血糖濡湿在氤氲蒸蒸的道家文化的熏陶里,从而远离学堂走上宦游之路。
吴歌,以江南方言为底色的清丽动人的诗赋语词,以其率真、热烈、自由和最是一段风流婉转撬开了被礼教封存的民间文化情感啁啾。渔家女贞真以《茉莉花》调唱出“心知接了颠倒看”,当老渔夫用《采茶歌》控诉苛税如“春蚕食叶声”,吴歌不再是简淡的行调和宿命哀感顽艳的凄恻动容,而是镌刻着吴地百姓生存智慧的文化密码和信仰求同,甚至疯女人杜娘的“百宝箱”都暗藏《金瓶梅》中李瓶儿的遗物隐喻。这种考据派的匠人精神,使得吴歌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和情感原型,诚如冯梦龙所言“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
最引人流连瞩目的是影片对江南空间的营造。跟随冯梓游的脚步,在拙政园的曲径、周庄的双桥、同里的退思园间游走,将园林的框景艺术转化为电影的叙事语法。善良勤快又促狭美好的山野女子贞真唱起《摇船调》,漏窗外的竹影与她的剪影桀骜般的重叠,当她第一次看到风日洒然的冯梓游的时候就动了少女芳心。冯梓游负责贞真和其他少年男女的诗书学习,他们则为冯生起始发掘吴歌的蕴藉,让冯生记录下山歌的美妙。起承转合,一横钩一竖折的翻来覆去的教习和椒香,让他们的爱情披上了吴歌淡淡的诗意,情绪的牵引和拉扯让声景蒙太奇巧妙重构了明代江南的“声音生态”,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未竟的情感天堂。
干柴烈火。当里长强迫贞真与傻儿子望水成婚时,念的是《朱子家训》的“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他们在对礼教的抗争中做下了“伤风败德”之事,吴歌成为由情感表达上升至对抗异化的性灵武器。而当他们意图牵手离开的时候却因为对族人的责任——男性族人的上级缴纳三千斤的鱼贡品,而集体死在海洋风暴中——的时候,传统的伦理成为限制贞真和冯梓游的枷锁,只是因为在贞真的眼里望水是一个扛不住事的可怜人。凄恻的别离之情恰恰显示出贞真的至情至性之处,影片不单单是简易的反封建叙事,而是显示出人性在浪淘沙中无稽崖悔恨的自我固守和迷离的情意综的扑闪。针砭时弊和文化反思之间让人们相信在算法统治的世界里,人类对真情的永恒渴望胜过了菩萨蛮的标本闺阁的意识青衫的清算。
一刹那间,贞真看到了三年未见的冯梓游,却将心事揽在心头,以无声的泪放逐一段情,将锦帕随水流走,滚烫的泪让霄壤间的芙蓉锦为之注目和剜心的惋惜与感叹。心中的标尺是一把无情的利刃,不愿再伤害,仅仅因为望水的“扛不住”,她便迸溅出某种超越妻性母性的慈悲之心,举头三尺有神灵,她的抒情写意都是吴歌山水的陶冶熔铸的性灵的大爱与温柔悲悯的共鸣。曾经的飘渺情绪与从容的骄傲被世间奔突破止的狂沙血洗,灵刃淬锋的五湖一孑孓又如何改变苛刻的时代意识,以身之察察洞悉天籁之音的从容不迫呢?她的泪水是一种责任感和爱情拉锯的立式,徜徉于天地间以天帝剑劈杀了自己,成全了世俗和自我砌石的道德观的焦虑,骈俪在此间束缚于异质的懵懂,认定的事情即便心灵再苦也要以柔韧的身躯完成生命的射弩。
欢迎光临 萱烁言叶文学网 (http://xsyywx.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