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烁言叶文学网

标题: 作家黎戈:江南可采莲ZT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25-7-23 12:15
标题: 作家黎戈:江南可采莲ZT
作家黎戈:江南可采莲ZT


老北京每天早起,这边打扫除尘,那厢就开始扇风起火,炉子上架上茶壶烧水,等水滚了,家里也拾掇干净了,那眼也静、心也静,停了手,滚水入杯,美美地享用一壶热茶……这种场景,我常在老北京民俗或小说里读到,以至于,我觉得这接近于评书的开场白,那个响板,早起,是一天,也就是每个生命小单元的开启,是有仪式的。



我当然也有,我习惯性地煮咖啡、烤面包,摊开书抄一段,过去在家里囤了很多纸,是给皮皮打印卷子、画画用的,现在她们学校直接发讲义,画室都是用专用画纸,这些纸就成了占地方的冗物,我拿它们练字。早晨把一摞纸从沙发下搬出来,用打格器划出一道道隔线,摊开书——一开始我抄字帖,后来我即兴抄书,抄各种好玩的书:花谱(我喜欢古代花名)、民俗志、草木书、茶经、香谱等等。前阵子我在阁楼上理书,翻到一本小时候看的赏花辞典,循月收了很多写花的诗词。



我努力追赶日月的脚步,现在真的已经抄到五六月了,差不多和我的日子同步了呢。这样我放下书本,就能去楼下看书里提到的栀子或蜀葵。这本书有一半的厚度都给了春天,毕竟,宋人最爱的早梅(正月、二月),唐人最爱的牡丹(三月),还有最宜入诗的海棠、梨花、杏花、桃花、杨花,通通都集中在春天。今天早晨,我抄到了夏天,一上来就是一老拨子《采莲曲》,全是南朝人写的,南朝乐府民歌中,写得最多的就是荷花。南朝定都在南京,我感觉她们都是在玄武湖里采莲(错觉,采莲是江南旧俗,遍布吴楚越三地)。



南朝时,没有经历过后代若干次围湖造田,玄武湖的湖面还是很开阔的(十五平方公里!),所以,六朝时常以玄武湖作为水军的泊地和操练场所。宋代时,中国气候变冷,写梅花诗的都挪到淮河以南了,江南水位也降低了,熙宁八年,湖中淤堵,当时的江宁知府王安石,奏请在湖中“开十字河源,泄去余水……使贫困饥人,尽得螺蚌鱼虾之饶,此目下之利。水退之后,分济贫民,假以官牛官种,又明年之计也”,不疏溲,却挖河泄水,围垦造田,为了获得短时的荫溉之利和政绩。



地表变化,再加上这类缺少生态环保意识的人七搞八搞,如今的玄武湖水面,只剩下六朝时面积的三分之一(四点七平方公里)。你说领导是时代导致认知的局限性吧?那同时代的杭州知府苏轼,碰到同样淤堵的西湖,人怎么就知道挖出湖泥造堤,疏通湖道呢?西湖是多么幸运啊。



现在的瘦身版玄武湖,是开放景区,常有人在那里跑步溜弯,但也仅限于环湖逛悠,我读程千帆回忆录,据说在三十年代,玄武湖的樱花谢了以后,每每还能买到应季樱桃,满湖都是荷花,湖上有游船,不是划桨,是渔家女撑船,听着颇有野趣,不知能不能“误入藕花深处”。现在划船都是局限于小块水域,想“度手牵长柄,转辑避疏花”,在荷风碧涛之中穿花而过,衣袂生香,那是不可能的。



然而,那天我路过玄武湖,非常吃惊地发现:湖里多了一条路!我眼神不好,以为是清理水藻临时搭建的竹桥啥的,走近一看,居然是一条新建的入湖栈道。走上栈道,我第一次离荷花这样近,现在开花的是睡莲,但真正的荷花,它的荷叶已经亭亭出水了。我看见昨天下的雨落在那荷叶上,映着天光,那些穿过我午梦的巨大雨声,变成了荷叶托住的水洼,像是贮存在这些个荷叶杯里的时光。



看着荷叶,我想起来,还真有一种荷叶杯,它源于唐代的碧筒饮,就是采刚出水的荷叶盛酒,将叶心捅破,然后从茎管中吸酒,“言酒味杂莲气,香冷胜于水。”这荷叶就被称为"荷杯"、"碧筒杯"。如果是在临水的场景里,就更添趣味。“花的忽闻敲双桨,逡巡女伴来相访,酒盏旋将荷叶当。”写的就是渔家女在采莲时,摘下荷叶盛放自酿的农家米酒对饮。人工的荷叶杯,有金银的、竹雕的、瓷的、玉的,举杯时,好像真的就沾染了荷的清气。苏轼贬海南时,手边最后一个舍不得卖掉的爱物,就是一只白玉荷叶杯。



我见过用作茶具的荷叶杯,多是淡雅的青瓷,边缘微皱,卷拢如嫩荷叶,但是,只有大自然才能调出眼前这新叶的绿,比岚色、竹青、水绿都深,但又比柏绿要浅的芰荷绿,它只能是为初夏淡碧的天、新荷的红而生——荷花是难得的花叶倶美的花:“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荷花的花与叶,会同时用来形容美人,荷叶罗裙正好配绣面芙蓉。只有莲花,诗人会专门为它的叶子写《看叶》诗:“看花应不如看叶”,他们觉得,荷叶染露的香气比花更有清韵,“藕叶胜花香”。



接着,我看到惊飞的白鹭,掠过了娇黄的睡莲,就和诗里写的一样。



身处湖中,和立于湖畔,感觉迥异。远眺的湖,只是身外物,和四面八方包围过来的湖,是不一样的。有了这么条栈道,现在,我一伸手,真的就能摸到翠生生的荷叶了。玄武里的荷花和睡莲混植在一起,睡莲的叶子,贴水平平一片,有个V字缺口,而荷叶是高高出水的……荷叶手感毛毛的,梗上有细刺,难怪,博物馆里常见的粉彩荷叶吸杯上,有模拟成叶梗的吸管,那吸管上确实有黄瓷烧的小刺。



入湖栈道让我走进湖中,走近真切的荷花,更直接走入采莲诗的情境之中。



天啦噜!早晨我抄《采莲曲》时还在暗笑,那么多“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淡妆、罗衣、锦带,又是钿又是钏的,这是仕女游湖还是采莲啊?



采莲,在古代,有时是劳动,就是采莲藕和莲子供出卖和食用,后来,它也是一种娱乐性活动。采莲女,在汉代是劳动妇女,到南朝,是宫女和仕女。采莲曲,一开始是“劳者歌其事”,就是采莲女在干活时群歌互应(类似于《采茶舞曲》?),到南朝,成为贵族宴乐的轻糜艳歌,一直到唐代,才从宫体诗重新变为民歌,恢复了健朗活力。随着南风北渐,北方的宫廷里,也常常有拟江南生态的荷花池,皇帝也会听这些江南民歌,对了,《甄嬛传》里的安陵容,就是唱着《采莲曲》踏歌而来的。



我把荷花诗一路抄下来,发现六朝的荷花,多是夏日盛开的红莲,采莲人是着罗衣的宫女,再往后,从唐代开始,有了晚荷、残荷、凋荷、月下荷、雨中荷,荷花的精神意味,开始从艳丽芬芳变得高远清贞。



但是,《采莲曲》中,不管是渔家姑娘还是宫女,人与湖,都是一体的。她们摇橹采花,唱着小曲,穿行在荷香莲影、叶卷花舒之中,双桨剪开波光,荷花玉面交映相照。荷花花型大,会把人遮住,所以才能“笑隔荷花”“莲花乱脸色”“莲花过人头”,和情郎嬉逐,衬出少女的娇羞。江南水网密布, 遍植莲藕,“莲”又通“怜”,“丝”通“思”,“藕”通“偶”,“芙蓉”(荷花)又暗指“夫容”,在古代常用来象征爱情,采莲多半和兰舟、桂桨、娇憨的少女、思君联系在一起,都是那样美好鲜洁的意象。



但其实东晋、南朝是个战乱频繁的乱世,朝代更迭,充满了刀光血影的杀戮,而正是这血色弥漫的时代,欢唱着《采莲曲》,清幽淡远的山水诗也开始发轫,《陶渊明传》里,有小半本都是军阀交战史,如果看不见前半本那些夺权的惨烈,就无法理解他对平静生活的渴望。“悠然见南山”,悠然(松弛)、见(没刻意寻找)、南山(大自然),每个字都是踩着血脚印走过来的。



那我为什么要天天抄这些东西静心呢?不就是因为眼前的世界越来越戾气深重吗?不就是因为到处都是吵骂不休的人,每个角落都叉腰站着思想和语言的暴徒吗?




欢迎光临 萱烁言叶文学网 (http://xsyywx.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