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烁言叶文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敢于追梦的青春,写给追梦的年轻人——青春版《后窗》与《盖茨比》ZT

[复制链接]

716

主题

745

帖子

336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6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27 18:23: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倥偬 评论 夏天19岁的肖像

电影《夏天19岁的肖像》,定位是一个青春片,带有悬疑色彩的青春片,原著为著名的悬疑大师岛田庄司在年轻时创作的一部作品,讲述一个少年休养时在窗前目睹一位少女杀人的故事。这种从偷窥下手的模式是悬疑作品里常见的一种模式,开创者是悬疑大师希区柯克在1954年执导的电影《后窗》 ,岛田创作这部作品的契机无疑就是在致敬希区柯克 。《后窗》也是讲述一位摄影师在窗前偷窥以打发时间,目睹邻居的不寻常举动而怀疑有凶杀事件发生的故事,后来有多次改编翻拍。而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年轻时也受《后窗》影响,从“偷窥”这种人性阴暗面的心理的角度下手,创作了电影《追随》。2015年英国百万级畅销小说《火车上的女孩》,作者宝拉·霍金斯也是描绘了一个女孩天天上班途中通过火车车窗偷窥一户人家的后院的故事,这部小说被宣传成希区柯克《后窗》和《消失的爱人》结合体,是一部带着悬疑色彩的女性心理情感小说。

《夏天19岁的肖像》作为岛田年轻时的作品,很明显没有后来的那些更出名的作品那样有着十分完整成熟的悬疑设计,可能是因为本身就是作者在年轻时的致敬之作,是当时还如同初生牛犊一样的作者的一次尝试,所以悬疑线略显薄弱,当时的作品如此稚嫩,却一点不妨碍他后来成为日本本格推理的代表性作家。也许就像诺兰年轻时受《后窗》启发而拍摄的他的第一部电影《追随》一样,《追随》最后的结局也是有一点瑕疵的,但这一点瑕疵也丝毫无法掩盖这位现在已经闻名天下的鬼才导演在年轻时的第一次尝试就已经灵气逼人。年轻时的岛田写下了一个男孩十九岁的青春年少,而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青春年少,即使还略显稚嫩,但仍然敢于尝试——敢于去追求爱情的十九岁的主角,就如同每一个追寻梦想的年轻人。



我在看电影之前看过原作,不过看电影的时候也没有受因为看过原著的剧透,因为导演和编剧应该是为了弥补悬疑线的薄弱,所以在改编时引入了新的元素,增强了悬疑线,据说也有原著作者岛田庄司的参与,所以我在观看电影时还是有跟着主角一起解谜的感觉,不受看过原著影响。这部电影的配乐也可圈可点,悬疑部分的配乐很有紧迫感,确实能调动观众的心弦。首映时同场观影的《李献计历险记》的导演李阳,在看完过后以他作为一个导演的专业角度去看,也专门夸赞了这部电影的配乐。据说片方在临上映之前还一直在对电影配乐进行调整,请金培达老师给了新的修正。



近年来国内不乏国外作品的改编之作,水土不服是需要专门克服的问题。如何对国外ip进行本土化让国外作品更适合国内,无疑是大家注意的重点。原著创作于1985年,背景是另一个国家,那么如何让30年前的国外作品唤起国内普通大众的共鸣呢?

原著背景为日本东京,日本是一个岛国,风土人情和我们有巨大差异,而我们国内的大城市北上广是和东京有很大区别的,为了找到一个符合原著描写的海边,片方选取了台南这个台湾岛南部这一个有着美丽海岸的地方。本片虽然在台湾拍摄,但在去地域化上也下了很多功夫,“片中的道具和布景你能清楚看到有中文的地方,都用的是简体字,只是通过片中配角的台湾国语腔,才让人会去想这片是不是在台湾拍的啊。”(引用自影评人列文)电影通过去地域化来让电影更贴近大家,主角一开头也说“从东北到南方去上大学”,虚构了我国南方的一个沿海城市,这就成功的把原著的场景合理迁移到了我国南方。



至于年代,虽然是30年前的作品,但原著的几个主题也一点不过时。

首先,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在任何年代,爱情这个主题都是文艺作品里永远不会过时的。

其次,原著创作于1985年,刚好是日本签订广场协定那一年,即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后期,这个时期和当前的中国是类似的,中国目前也面临着高速发展后期的转型时期。原著和电影里故事发生的场景中,有一个医院旁施工的工地,就是当一个社会高速发展时,就必然会有很多地方会新建新的建筑物,到处都是施工的工地,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

故事里刚好有男主角去打工做问卷调查这一段,调查问卷的主题是住房,原著小说里专门对问卷的内容进行了延伸,也强调了住在女主住在别墅里这一段,而电影里也借护士之口,说了一句“我也常常想,什么样的人会住在那栋房子里呢?”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必然会引起房价的上涨,当年的日本人也在关心这个问题,如今的中国社会同样也很关注。可惜电影时间有限,电影没有对这里做进一步的展开,如果在这里花费更多笔墨的话,说不定这个电影就会成为一个青春版的《蜗居》。

成书于上世纪20年代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也是一个类似的故事,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同样是经济高速发展后期,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开始放缓,几年后开始走入大萧条,美国梦濒临破碎,旧世界的贵族和新时代的新富阶层同处一个时代,拜金主义大行其道,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对拜金主义的反思。当时新旧阶级发生巨大冲突,于是菲茨杰拉德写下了在爱情与金钱中挣扎的黛西与盖茨比。而这部电影里的康乔和夏颖颖,本身也毫无交集,电影也借电影角色之口,多次表示“你和她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如同盖茨比为了爱情愿意为黛西顶罪一样,康乔也为了夏颖颖愿意隐瞒她的“杀人嫌疑”。男主眼里的高高在上的夏颖颖似乎就是另一个黛西,但她和黛西也有所不同,黛西是早已沉浸在纸醉金迷里,最后丢下顶下杀人罪行的盖茨比一走了之,而夏颖颖却一直期望着逃脱现实的束缚,向往着远方,向往着自由,向往着毫无顾忌的去爱一个人。

不管是中国、美国、还是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期之后,都会面临新旧阶级的巨大冲突,而之后,也都会进入这么一段转型和反思的时期,经济增长放缓,社会面临转型,所有人都在思考下一步到底应该如何走。

   《夏天19岁的肖像》的制片人安晓芬,以前也制作过另外一部某种意义上颇为知名的青春片——《小时代》。当年的《小时代》也算是一部用无数高大上的高奢名牌包装起来的一场纸醉金迷的幻梦——四个年轻的女孩的爱情与友情的纠葛,发生于上海这个繁华时尚的大都市里。当年很多人抨击小时代的拜金主义,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个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财富积累时,都会引发对于拜金主义的巨大讨论,而《夏天19岁的肖像》无疑就是对于拜金的一种反思。夏天十九岁的肖像讲述的故事,康乔与夏颖颖,就如同上个世纪的盖茨比与黛西,金钱与爱情,世俗与梦想,在时代背景下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选择,时间已经过去了一百年,但这些主题永远不会过时。人性的复杂就在于既有阴暗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结局,黛西最后如此残忍的抛下了盖茨比一走了之,这一点让人非常痛心,观众们也想问黛西到底爱不爱盖茨比,还是只爱名利。十九岁里的康乔,直截了当的对夏颖颖发出了这样的质问,这似乎是那个多年以后重见黛西前一直踌躇不安的盖茨比办不到的,盖茨比直到用名利把自己武装起来过后才敢再次去面对黛西,这是属于盖茨比的悲剧,也是属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美国的悲剧。《喜欢·你》的导演许宏宇看完《十九岁》说,《喜欢·你》是甜甜的,《十九岁》把他拉回了残酷的现实。但我觉得,《夏天十九岁的肖像》相比于《了不起的盖茨比》,已经更加积极了,康乔在自己一无所有时就敢去追求夏颖颖,夏颖颖也没有黛西那么残酷,黛西在盖茨比帮自己顶下杀人罪之后就一走了之,夏颖颖却不同,她想逃离这种世俗,她为了保护康乔可以告诉康乔自己杀了人,她告诉朱莉自己羡慕朱莉可以自由去爱,她一直记得康乔当年让她寄明信片的请求,这些小细节都让人欣慰。我记得夏颖颖最后说“就是这么俗气的理由”,是的,她觉得现实很俗气,她敢于直言这种世俗的俗气,就是因为她想跳出这种世俗的囚笼。黛西觉得无聊而去找盖茨比,和夏颖颖觉得无聊而去找康乔的不同在于——黛西是厌烦了上流社会时(上世纪20年代美国上流阶级处于一种普遍的精神荒原,讲究奢华讲究排场,作者菲茨杰拉德就是有所体会),看见了盖茨比制造出的更目眩神迷、纸醉金迷的世界后受到吸引;夏颖颖面对的则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康乔,康乔并不能给她纸醉金迷的幻梦,康乔吸引她的地方,不是纸醉金迷,而是敢于去爱,敢于逃脱繁杂的世俗桎梏。那么这个差异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现在的《夏天十九岁的肖像》这部电影和近一百年前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有这样的不同呢,我想是因为一百年前的美国,处于新旧世界的交替,还是有着这样所谓的“上流阶级”、“贵族阶级”,而现在的中国则没有。这些所谓的“上流阶级”、“贵族阶级”靠祖辈的荫庇而享受着优渥的生活,他们看不起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的盖茨比,但他们的精神世界是荒芜的,毫无追求,只能用更加奢侈的排场去排遣他们的无聊。但现在的中国早已经历过整个社会的倒塌与重建,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重构,这样的中国是和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有巨大不同的,即使也有冲突,但当前的中国不会受限于这种思维,所以黛西享受她上流社会的排场,但夏颖颖却向往着跳出桎梏,向往着自由自在的去爱一个人的权利。《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成书年代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梦频临破碎前的最后的狂欢,美国当时文艺界盛行“迷惘的一代”,菲茨杰拉德的多部作品就是“展示了大萧条时期美国上层社会‘荒原时代’的精神面貌”。





电影还有一个和岛田的原著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关于男主的定位,这个定位似乎也反映了中国人与日本人的一个显著的不同点。我在看原著时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原著男主作为一个从日本小城市考到东京这个首都大城市的大学的学生,是有一点隐隐的自卑的,他是矛盾的,是压抑的。我们从无数文艺作品里知道,压抑堪称是刻进日本人骨血的。原著男主和他的同学们的交往总隔着一层看不见的隔膜,他没什么特别要好的朋友,面对东京本地的同学,即赵毅在原著里对应的那个角色,原著男主和他相处时总有一点隐隐的不适;面对自己憧憬的女神,他印象中的白富美,原著男主也是有一点自卑。但是在电影里的男主角康乔比原著男主更有勇气,他在女主面前虽然是一个仰慕者,但在他自己的朋友朱莉和赵毅面前,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小角色,而是一个主导者。朱莉作为一个医学系高材生,父亲是医院里颇有地位的人,但她无法影响康乔的任何决定,电影里的康乔比原著男主有更积极开放的心态。另一边,原著对于结局的设定,十年后的男主对年轻时的回想,总像是年轻时反叛一次又回归平常的流俗,但电影对这里处理的显得更加积极向上,十年后的康乔还是没有消磨自己对未来的憧憬,还是有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这大概就是中国人和日本人不同的一点,比起他们的内敛、压抑,我们似乎更加大气开放。

而电影对于地域的设置也似乎暗含着这样的意味——原著设定为从小城市到首都东京的男主,总有一点自卑的意味;但电影设定里从北方到南方海边城市上大学的康乔,更加的主动、积极、勇敢、敢爱敢恨、敢拼敢闯。再结合我们中国的现实情况——我们的南方沿海城市是一个很大的范围,不仅是有上海深圳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作为标杆,还有更多的同样是南方沿海的城市也同样生机勃勃。过去的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无数的中国年轻一代从中国的北方、从西部走向沿海,顺应着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用自己的双手去拼搏,去争取属于自己的未来——这也似乎就是那个对爱情执着追求的康乔,是无数个对未来充满梦想的年轻人,不仅对于爱情他们是积极的,对于未来的一切,他们都是。

电影里跟康乔同病房的老人对他说,年轻人更容易复原,更容易痊愈,所以更要大胆去爱,对康乔说你要勇敢去追喜欢的女孩子。康乔去追了,即使失败了他也还是没有丧失对未来的梦想,不仅是因为容易复原,也是因为我们对未来总是抱有希望。即使面对一次次打击与失败,年轻人还是有勇气再一次去争取、去拼搏,因为年轻、因为满怀梦想,甚至可以说中国的年轻人比其他国家的年轻人更不惧怕失败,更能够克服失败的打击后再次努力,就是因为我们更有朝气。这样的青春,才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夏天19岁的肖像》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后窗》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结合,是这两部作品结合之后再做了本土化和青春化。这部电影中也展现了导演和编剧对于当今中国现实的理解,使得这部电影更贴近我们当下的现实。虽然比起这两部在国际上素有盛名、拿奖无数的作品,我们中国的电影工业还是稍显稚嫩,还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但是就如同电影当中敢于追求真爱的男主康乔一样,我们的电影工业相对于好莱坞来说,还不成熟,还很年轻,但是这也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我们的电影人在面对好莱坞强大电影工业时不应该被打倒,更应该努力去学习、去尝试、去探索。在前几年中国电影票房爆发式增长、青春片烂口碑高票房的热潮背后,许多人反思青春片的未来在哪里;这几年我们也能看出,曾经的烂口碑高票房的投机型电影越来越少,观众越来越趋于理性,所以《夏天19岁的肖像》就算是一个探索型的作品,导演和制片花了更多的心思去打磨这部作品,希望能获得更好的口碑,所以我们也更应该大胆的对未来抱有期待。

年轻人朝气蓬勃,就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敢于去爱、敢于追求梦想,是康乔的青春,也是我们的青春;是中国电影人的青春,也是无数年轻人的青春。

这样有朝气的我们,面对梦想,就该敢于追梦,敢于拼搏,不惧失败,一往无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萱烁言叶文学网  

GMT+8, 2024-11-23 23:07 , Processed in 1.07789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