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烁言叶文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09|回复: 0

电影《嘉年华》:女性的想像ZT

[复制链接]

654

主题

680

帖子

282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9
发表于 2017-11-27 20: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Seanostalgia(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931907/




文 / Seanostalgia





女性群体,如果根据性别先于或者游离于文化身份的状态来与男性群体区分的话,与男性群体是具有差别的。这种差别首先是生物学的差别,例如女性会月经,并会在性行为后受孕,开始孕育生命。在孕育、关爱和抚养孩子的过程中,由于这“孕育者”的身份,部分女性会变得温柔、可亲,这也被称为“母性”。但不巧的是,女性却由于这一生理劣势招致男性的压迫,甚至这种“本质”都已变成男性(父权)的意识和话语构建,这种“本质”被男性所言说,成为男性眼中的想像。


而在电影中,我们很长一段时间并且以后还可能会看到,女性的本质被男性想像、构建的。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并不丰富,识大体、贤惠、温柔等这些女性品质,作为现实的映射,也“顺理成章”地到了影视作品中,成为营造女性形象时不多的选择。于是,我们在电影中少见果断、独立、冷静的女性形象(尽管近些年来态势有所好转),而这些品质,是在构建过程中被划为男性品质的。所以,出现果断、独立、冷静的女性时所引起的诧异和争论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就为能最少引起争议地进行女性的想像提出要求,那么,如何进行女性的想像才最为合适呢?文晏或多或少可以回答。


想像,在这里是说“通过话语和实践对认识的表述”(定义借鉴《成名的想像》一文)。女性的想像,即是如何通过话语和实践将自己对女性的认识沉淀于自己表述中。在电影制作方面,即表现为导演如何在电影拍摄和制作过程中,将自己对女性的认识加以呈现的实践活动。在《嘉年华》中,这一实践活动则通过影像风格表现。


《嘉年华》的第一个场景便是女主角的中景,然后海风和游客声入耳,并无台词。那一刻觉得有些冷漠,海风声听得我有些慌张,本以为之后会好转,然而事实证明这种冷漠感几乎持续到了片尾。电影用了很多手持、特写。拍摄人物奔跑、打扫、工作的时候画面抖得厉害;特写就更不用说,由于另一女主角年纪较小,个头不高,遇上她的时候基本都对着她,旁边的成人大部分时间都是以“画外音”的形式存在。在电影里看不到合适的打光,也很少看到不摇晃的画面,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截取。可以看出,导演并不想要全貌展现,因为那么贪多求全,最后难免会滑向“大声的控诉”。是以,电影里更多是从特写或近景慢慢拉到中景,或者干脆保持特写或近景,用画外音的方式念台词,将演员的表演表现程度降到最低。着重将镜头对准涉事小主角们,观众仿若只看得见她们的反应。这样景别小、变化幅度又小的镜头拍摄,自然难以让人心中有大风景,只将想像留在小天地中,因此情感的波动并不会过于起伏。同时,由于摇镜用得频繁,画面也没有过于稳定,观众作为事件旁观者的代入感便随之增强。镜头摇上晚上的游乐场,观众就看向那边去;过后摇至大海,观众的眼里耳里就尽是大海了。电影在镜头运用上,并不企图用浓烈的情感包围观众,而选择了布列松式的“冷眼旁观”。


另一方面的冷在于配乐。据闻,哈内克说过“我拍的电影是真实生活,真实生活没有配乐。”分辨这句话真假并不是我意,但哈内克的电影确是配乐缺乏(以《隐藏摄像机》为代表),进而冷酷无常。同样地,在《嘉年华》中只有两三处用了配乐,其他时候只有自然声效和人声,“真实生活”感扑面。几乎没有配乐,也就意味着煽动观众情绪的另一大利器一定程度上消失了,观众的感情也就几乎只能靠影像调动。


同时,在影片大部分时候,小女主都低着头,由于气质清冷(家庭环境所致),再想到电影交代的她的故事,观众很容易感觉走不进她的心中。另一主角则更是如此,在她与律师交谈的那场戏中,地点被安排在了海边的礁石旁,而在接下来的对话中,她两侧的头发自然散下来,被风吹着,言语冷淡,谈着金钱,丝毫不见她对案件的关心。这是人物设定上给人的冷。


冷静、克制成为《嘉年华》最明显的影像风格。通过女导演的冷静表达和对女性的冷静刻画,这一个主要女性主要在场,男性辅助在场的故事,在我看来可以视作导演在作品中对女性品质认识的表达和实践。冷静、独立都不再是传统的附加与男性身上的品质,通过影像风格我们更可以看出导演性格在电影中的映照,若无冷静、克制的品质怎能拍出这样风格的电影呢?这位女性导演通过电影冲击了这种“古老”的想像,至少在《嘉年华》中,“冷静、独立”不再不加区分地被划为男性品质。





在主题方面,《嘉年华》讲的也是对女性的想像,是女性对“女性的想像”。故事的主角是两位未成年女性,都处在青春期,通过一件性侵事件,两位主人公的人生轨迹得以相交。暂且不论影片中的社会问题,我觉得两位主角对于自身女性身份的想像,才是串起整部电影的线索。


《嘉年华》的一个关键词是“缺位”。首先是男性的“缺位”,让片中的女性来应对这一事件。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一开场便是小女主和女玩伴夜宿客栈不回家;出了事情后,也大部分时间是监护人妈妈在照顾小女主;女律师更是为了应对男警察的消极作为,不辞辛劳地寻找事件真相。


其次是父母的“缺位”,这个层次更小,并且这一层次最直接地影响到了两位女主角对于女性的想像。小女主父母离异,关系不佳,导致她性格有些冷淡,初潮来临却仍不知何物,自然也就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身体;大女主都不记得自己生日,从家里逃出后就打工度日,靠微薄工资度日,在被问到“是不是雏儿”的事上仍然透露着对这一话题的陌生。由于父母的缺位,失去了教导的两位主人公的成长环节自然也是不完整的。小女主的不完整就表现在作为故事主线的性侵事件上。在被询问为何那夜不归时,她回答说“(回家晚了)怕妈妈打”,于是她就跟玩伴一同随干爹去了海边的客栈。性意识不强加上年纪较小,让她和玩伴遭到了性侵。性侵过后,她的反应也并不是想要和妈妈说,而是不说,直到玩伴没抗住她妈妈的压力,这一事情才败露。更有一个细节是她们坐在教室外,肚子疼得难受,吃下了女同学说“每个月肚子疼就吃”的药来应对月经。这些都表明了她在十二岁时,对于自己女性身份的想像的不完整。小女主也许认为那些被她妈妈扔出来的在衣柜里放着的漂亮的衣服代表着女性,披着自己的长发代表着女性。至于更多有关她对自身女性身份的想像,似乎就没了。


大女主的想像,则是通过大量的符号来表现的。别人留下来的黄色假发、别人用剩的口红、绿色的耳环、还有海边“重量级”的梦露。影片第一个镜头就是她在巨型梦露雕像下游走,穿过与人齐高的高跟鞋,看着涂着指甲油的脚趾甲,她拿出了手机连拍了几张梦露的裙底。这很难不让人解读为她对于魅力女性的好奇,她好奇成为一个有魅力的成年女性会是怎样,因为身边根本没人会教,所以她只好模仿(拿出手机拍照)。同时,和她交好的客栈前台便是现实中的模仿对象。她看着她涂指甲油,带新耳环,收她的口红,最后带着她去做人流手术,在这一交往过程中,她通过模仿完成了缺乏指导的想像,这些想像指导她在最后塑造自己穿上白色裙子,带上绿色耳环,披着长发的形象。后来也许是因为见识到了女性在生理方面的劣势(怀孕被人抛弃只能堕胎),才迎来了那样的结尾。大女主“女性的想像”倒是相对完整的,她通过现实和虚拟的模仿构建了自己对于“女性”形象的认识。当然这一过程也是受到男性干扰的,例如她因勒索被人打得鼻青脸肿,又例如她被客栈老板用水枪训斥,最重要的干扰就是她缺少了构建自己的认识时正常的、有益的男性的帮助。


再来,便是社会的“缺位”。这里的社会是一个很难定义的概念,可以指他人,也可以指政府或其他机构。《嘉年华》关注群体是实实在在的弱势群体,这是因为它关注的是女性、未成年人和底层人民(说是底层人民是看到了大女主的职业身份和小女主的家庭环境,并无贬义)。大女主从家逃出,居无定所,沦为边缘性的“黑户”,没人帮助她;小女主成为性侵事件的受害者,公安人员消极作为,医生也违背职业道德撒谎。她们作为弱势群体的缩影,成为社会力量“缺位”的受害者。各种力量的不在场,让弱势群体更加弱势,社会环境并随之于她们更加不利。这也许是冷静的影片最终想要向我们呈现的,即是说,社会力量的“缺位”是如何影响到个人,而不仅仅是女性的成长的。至此,便不得不提结尾了。其实结尾的“光明”被诟病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在铺垫了如此之久的即将达到控诉的终点之时,突然给了一点渺茫的希望。这与导演意图不符,与观众期待不符,更是与现实情况不符。但结尾的改动就整部电影来说,并不妨大碍。个人觉得《嘉年华》在“女性的想像”这一主题上做的已经够好。





《嘉年华》的美学风格同样值得一提。


一开场用来镇片的“梦露”只显足部,便让我感觉极具超现实感。中段,应该是为了配合剧情,她的脚上长了牛皮藓,被贴上了各式小广告。结尾,她在夜晚被一群男工人卸下,随后被起重机吊起,足部残缺,这一个符号也随着剧情的发展倒下了。入围金狮奖的海报就截取了她的足部,然后配上背景里的海和前头瞻望的主角,不知不觉表现了影片的主题。


小女主在与爸爸同住时,夜晚溜出来和玩伴视频聊天。一开始,电影画面是夜晚的游乐场,灯光昏暗,只见镜头在静谧的夜晚在各式设施下穿梭,起初还反应不过来这是什么,最后镜头对准女主的手机,才发现这是借她手机视角拍摄的一段夜晚游乐场画面。有种静谧的美感,在暗黄的灯光中幽生,也符合她当时与玩伴通话的心情。


游泳池那段也是朴素又有力量。先是父女俩欢乐地比赛,镜头给了小女主特写,在碧蓝的水里她边笑边游,画面气氛轻快;之后王队的侵入让整个画面风格骤变,穿着深色衣服的王队站在游泳池边看着水里的小女主,这时候镜头俯拍,小女主身子一转,悻悻地游走。同样的泳池,同样的泳姿,一切换就变成了不一样的风格。


小女主和玩伴在未开放的游乐设施里玩耍的画面风格变化同样如此。蓝黄配色如糖果,镜头从大喇叭的出口往里拍摄,整个大喇叭像个蜿蜒变化的、炫目的隧道,两人慢慢步入,并且叫着,充满着探险的欢乐和天真。接着她们攀爬,打闹,在圆形的“隧道”里滑来滑去,欢乐异常。但是看着她们重复着“滑倒又起来”的动作,瞬间就让观者感到了无力感,圆形的隧道这是也变成在动、在变换的隧道,有些可怖。这样的风格突变让我影响深刻。


可以说,《嘉年华》的整体色调静谧、秀气、轻柔、部分还有点浪漫,可是不一会儿便会转向冷静,不知是否是刻意为之。其他部分,则有达内兄弟的风格,特别是大女主线,摄影机跟着她匆忙的脚步,不断变换场景,影调低暗,压抑紧张,风格鲜明。





女性的想像,在这里分成了两个维度。一个是导演作为外部者对电影整体拍摄到制作的实践,另一个是作为内部者的主人公在电影安排的生活中所呈现的自己的想像。然而,我并不是在这里说文晏对于女性的想像就是正确的,值得所有人推崇的,只不过是发现了她在女性品质被作为男性品质的对照面的时候,猝不及防地用冷静的影像风格和故事设定,冲击了这种定型的思维,并具有一种静默之美学。我发觉了这种冲击的可贵,所以才推崇此片,给出五星佳评。


同时,这并不是意味着《嘉年华》在影史经典面前依然能够不怵,这部电影依然有很多问题。例如由于主角年纪问题,人物刻画深度不够;其他作为反面的角色稍为扁平;甚至比较严苛的朋友还可以挑出“滥用符号隐喻”“揭短谄媚”等问题。这些都是不过火的评价,但是我总觉得在长期不举的华语影坛,能看到这样流畅地运用电影美学,技法娴熟的导演给观众呈现这样充满关怀的作品,是极其珍贵的。我也将留心文晏以后的动向,期待着她能带来让我将《嘉年华》改成四星、三星的电影,来日可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萱烁言叶文学网  

GMT+8, 2024-3-28 16:47 , Processed in 0.05587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