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烁言叶文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电影,究竟算娱乐,还是一种学习方式?ZT

[复制链接]

457

主题

524

帖子

160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06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8 22:37: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萱烁言叶 于 2016-12-28 22:42 编辑

江寒园

看电影,甚至于看同一部电影,对不同人而言也是具有双重属性的。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它是“娱乐的”甚至“乏味的”,而对一小部分人来说,它又可以是有文化研究性质的,让人有所体悟的。这个现象产生的因素大致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文化积累,仅仅把某些经典看做娱乐的,一看而过,或者说是甚至乏味的看不进去,其实是因为作为观众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比如李沧东的《薄荷糖》,你要是不了解韩国近二十年间的动荡变革,你不会理解男主最后站立于火车轨道上大呼的“我要回去”。这样电影自然看得乏味,因为你没有这方面的文化历史积淀。这样的电影,类似的还有史诗片《阿拉伯的劳伦斯》,因为赞誉很高,两年前的某个夏天我找来看了,看是看了,可也没觉得也多么震撼人心,甚至可以说有些无聊,看过也就忘了。其实我很清楚,觉得无聊,不能从中得到审美感受,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自己缺乏对一战时英国及阿拉伯及劳伦斯等等这些史实的了解。说简单点,要怪就怪自己没文化。

一个真实的故事,只记得大概:一个男子在卢浮宫里正欣赏名作《蒙娜丽莎》,突然就在画前晕倒。后来前来救治的医生解释,这类现象很正常:一般,对这样具有深厚艺术修养的人来说,对画作了解愈多,也就愈能全情投入进去,甚至于最终产生晕眩感。而一般游客,看了也没多大感觉,只是拍拍照。

电影也类似。

这是文化积淀。除此之外,还有诸多专业知识,单就电影这门学科而言,你得知道电影史和电影理论。你不了解电影发展历史,不知道巴赞的长镜头美学与爱森斯坦的蒙太奇之争,你就不会理解让·雷诺阿以及《公民凯恩》景深镜头的革命意义。

不仅限于电影史,也包括文学史,哲学史,音乐史,绘画史等等。整个“史”就相当于一个XY的坐标系。一个作品,则相当于一个符号,它本身不能单独产生意义,它的意义只能在这个坐标系中才可能产生。只有在与前后左右的作品相比较中才能定出它的地位。

这是结构主义的看法,可能有些极端(可哪一个开创性的理论不极端),但大致来讲是不错的。就电影来说,格里菲斯的电影作品会在爱森斯坦之后产生它之前没有过的意义。美术史也是这样,达芬奇的美术作品会随着拉斐尔的出现展现出拉斐尔未出现时的新的意义。文学史也类似,杜甫的诗会在晋人南渡以后产生出它潜在的并未显现的新意义,并且其地位也会得到提高。

所以无论你要学习什么,“史”是很重要的。再说电影理论,除了经典电影理论之外,到了现代,你还需要了解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意识形态批评,精神分析这些现代理论,如此,才能更好的解读园子温,李安,阿巴斯,希区柯克他们的作品。

这是作为一门学科的电影其内部的。

还有是其他学科的,比如懂得弗洛伊德(心理学)和拉康(哲学),你才能深刻理解希区柯克和大卫·林奇,才能懂得为什么2012年希区柯克的《迷魂记》会打败《公民凯恩》位列英国《视与听》的排行榜第一。这是文化研究性质的。

有人会有疑问,懂了这么多,还能单纯的欣赏电影吗?是不是会反而变得没趣味了。

不会。

在懂得更多之后,反而能更加深刻地、细腻地、多层次地体味到之前未曾察觉到的地方,真正体味到经典的精华所在。在真正理解之后,你所得到的“快感”,只会更加深刻,而不再是从前那种“浮泛”的观影快感。

至于另一方面,相对于“现实性”的文化知识积累,则需要有某种形而上的“领悟力”。

禅宗自达摩东渡以后一直传到五祖弘忍,然后产生了分歧,分为南宗北宗,北宗神秀主张渐悟,南宗慧能则主张顿悟,

这里说得领悟力类似于慧能的顿悟。它不需要你专门学习记诵许多知识,由量变积累到质变。它是直达本心的。

这样的,像蔡明亮的电影,它不需要你有多高深的专业见解,学科知识积累,它甚至不需要你去“理解”,你只需要去“看”、去“感受”,就对了。蔡明亮说,我的观众看电影可以很自由,他看困了想睡为什么不能睡一会。去年他把他的电影搬进美术馆,然后收集树枝,废纸在室内布置起来,整个其实已经是一件装置艺术,观众在其中自由行走,画幕前有靠枕,人们或者坐在地上,或者躺卧,很自由。

从上面两点来看,其实看电影大多数时候更接近于一项娱乐。你一没文化积淀,二没领悟力,对这样的艺术电影,当然感到乏味无聊,看不进去了。

甚至可以说,单纯地仅仅只是看电影,就是一种娱乐。如果想要真正从中学到些什么知识,必须看书不可。

拼阅片量,就像拼阅读量那样傻。要的是质量,而不单单是数量。有人说我一年能读1000本书,这样的人不用看就是欺世盗名之徒。真正的读书人不会特别在意这个,更不会扛着旗子到处标榜。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要真正地有万卷书的积淀,不然行了万里路也只是邮差。类似地,所谓阅片量,你要没有大量的电影专业方面的阅读以及记诵,没有艺术、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等相关学科的积累旁通,那即使看了一万部片子也只是个影迷,终究成不了电影学者。

这样你看电影其实就是娱乐,不算学习。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你要看懂昆汀的《pulp fiction》(打个岔,林少华老师,把这个翻译成《纸浆故事》:),你自己在那面壁思考有什么用,你以为自己是达摩老祖,能想出个花?最顶用的,就是去知网,键入关键词,按相关性排序,把前三页有引用量的都下载打印装订好,然后仔细阅读。阅读过后,再进行自己的思考,重要的是,把它写出来,把你自己的思考成果写下来。

看一部《钢的琴》,感觉“诶,好像有点意思,不过有些说不出来”。那正好,去看戴锦华老师的讲座——《阶级,或因父之名》,专门讲这个电影。其中又提到了一篇论文,戴爷主要参考的就是这个,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戴爷很幽默,说,幸好是我的学生。

这样听过讲座,看过几篇论文,才算把电影的作为“娱乐”的这样一个最主要的属性转化为“学习”。

我们上面讨论的当然还都是“有可能向学习属性转化”的艺术电影,爆米花电影顾名思义就不用讨论了。

较电影而言——如果要学习知识,追求智慧——读书,甚至到了现在的21世纪,我觉得依然比看电影重要。我在这头,智慧在那头,而读书是一座桥,而且可以说是几乎所有介质中,最稳定以及最有可能到达的那一座。

而且最重要的,很多东西电影是拍不出来的。在文字帝国里,诗是最高的,其次是文章(学术论文又是其中最严谨的),再次是戏剧,再次是小说,再次是散文。电影初诞生时,被看做小说和戏剧的附庸(所以到后来提出,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棍”)。那电影为什么不被看做诗和文章的替代或附庸?

小说和戏剧相比较诗、以及能够“文以载道”的文章而言,是一直不被人看得起的,《汉书·艺文志》小说类序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所谓“稗”,它是低一级的,次一品的。而电影它的作为基础的剧本,就是小说和戏剧样式的,其实可以看做是小说和戏剧的另一层媒介的转换。因此可以说,电影是小说和戏剧的隔世转化。

它不是能够“文以载道”的文章,更不是诗。

所以转化进文字帝国,也注定达不到诗的高度。而能够予以说理,分析透彻精辟的文章,以及包含人生智慧的诸多文字(如佛经,以及儒道基督),他们所表达论述出的东西,电影永远也拍不出来。甚至于比起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里的大段议论,卡夫卡小说里几乎不能够被读解的寓意,电影终究要差一截。

所以如果真的要追求智慧,还是去读书。

20世纪电影刚产生的时候,真正的文化精英是不看电影的,闲的时候,胡适喜欢跟朋友们谈话,周一到周五上班,周六读书,周天专门安排半天时间,和傅斯年,蒋廷黻他们聊天,这种方式其实也算是一座桥。钱锺书则纯粹是读书,闲暇就逗女儿玩,给她肚子上画圈圈。因为那个时候,电影是纯粹作为娱乐手段的,它并不会给你带来知识,也并不被人看做是艺术。

这个情况,随着电影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影史上众多杰出影人的不断涌现而有所改变。21世纪的诸多文化精英开始正式承认电影的重要性。有的甚至直接投入到电影创作之中,比如塔尔科夫斯基,如果没有电影,老塔其实是个诗人。还有被王小波大力赞颂的那个写了《情人》的玛格丽特·杜拉斯,也拍了影史的杰作。

而其他哲人如德勒兹,则分别于1973和1975年写出了《电影I:运动-影像》和《电影II:时间-影像》。德勒兹研究的其实不是电影,电影只是他进行哲学思考的一种手段。

以及我前几天看的刘小枫,他写作《沉重的肉身》,其中对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解析——直让人击节赞叹。也就是说,到今天,电影已经作为文化研究的一种土壤,其价值几乎可以赶上书籍了。

但是,作为这一切的基础,在对电影进行专业解析之前,必然要进行相关的数十本书籍的专业积累,以及其他更多“无关”书籍的积累(就刘小枫而言,这样的“无关”则是文学、美学、哲学、神学以及伦理学的深厚积淀)。这样,你才能完成对电影的“文化研究”,否则就只是在花费两个小时进行一场娱乐,在没有充足知识储备及专业积累的前提下,看电影,哪怕是经典,也是娱乐。

所以最近感到犹豫,并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应不应该把太多时间放在阅片上),人的一生太过短暂,尤其对于立志读书,追求智慧的人而言。有时极端一点会想,必须要具备充足的文化积淀,不然看电影就是浪费时间,看了也白看,也忘掉——这种反思起来,其实也是另外一种的功利主义,可人生是有大限的,人生是有一件主要的事要干的。

但另外一点,电影与单纯游戏不同的是,作为不理解的当下是娱乐,但它有向学习方向转化的潜在,某些东西会留存下来,日后随着知识的增多,某天再回想起,这个时候,电影作为娱乐的属性就开始向学习属性转化。所以重要的,是去完成这个“转化”的过程。而对诸多学科经典的阅读才是完成这一项转化的重要条件。

当然如果单纯把电影当作纯娱乐,那当然也没什么问题。这篇文字不作为正式的“文章”,只是散碎的一些个人性质的思考。

-

微信公号:jhanyua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萱烁言叶文学网  

GMT+8, 2024-11-24 02:16 , Processed in 1.07226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