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烁言叶文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6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津安二郎,你没死在中国太可惜了ZT

[复制链接]

910

主题

952

帖子

440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40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27 10:27: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津安二郎,你没死在中国太可惜了ZT

大海里的针 评论 南京照相馆  


力荐《南京照相馆》!因为这部影片不是一味卖惨,也不讲什么以德报怨,而是近些年来,中国人抗日史观的一次升级迭代。

我认为这类题材的电影我们应该多拍,拍深刻,不要搞那些乱七八糟的抗日神剧,而是要像犹太人一样,拍出我们自己的《辛德勒的名单》《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美丽人生》《波斯语课》……

当然,在西方叙事体系下,中国人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显然比不过犹太人,甚至都比不过加害者日本人,但即便如此我们也要拍。因为日本当年侵略的国家虽多,除了中国和韩国以外,再也没有其他国家有意愿、有能力拍这种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的电影了。


多年来,犹太人依靠宣传优势,塑造了自己的二战受害者形象,并借此可以对巴勒斯坦为所欲为。如果中国人有同样的宣传优势,那“踏平东京”之类的战狼言论肯定就不会有那么多批评者。

当然,铭记历史并不意味着要宣扬仇恨,控诉法西斯并不是要自己也变成法西斯。铭记历史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现实的警醒,就像影片里提到的那个象征着军国主义的八纮一宇塔,至今仍树立在日本境内,无论某些人怎么洗地,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也是铁一般的事实。

德国纳粹已经被清算了,警惕反犹主义已经成为全世界的政治正确,而中国人有这样的待遇吗?警惕日本军国主义什么时候才能成为全世界的政治正确?

还是继续说电影。

评价《南京照相馆》,必然要和十几年前同题材的《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等影片相比较。我认为,和后者相比,《南京照相馆》明显反映了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国民心态的一个变化。

以往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电影,如《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更多是描写中国人的惨,而《南京照相馆》在展现历史残酷沉重的同时,也揭露了日本右翼篡改历史的伎俩和虚伪,更展现了中国人在绝境中的不屈意志。例如照相馆里的万里长城、黄鹤楼、故宫……代表了中华文明的骄傲,虽然一时落魄,但总有东山再起之时。

陆川拍《南京南京》的时候,更多展现了日军的残暴和绝望的氛围,他镜头下的中国士兵,在最后也只能喊出一句“中国不会亡”。而十多年后,到了这部《南京照相馆》,导演申奥让主角们喊出的台词变成了“寸土不让”。

从“中国不会亡”到“寸土不让”,我们可以感受一下这种心态的变化。这背后的含义是我们作为中国人,不仅要求生存,更要拿回属于我们的一切。

《南京照相馆》在影片的最后,更是突出描写了日本战败后,南京法庭审判、枪决日本战犯的一幕,让观众在沉重压抑的基调中,终于出了一口恶气。这段审判也是有历史原型的,历史上搞百人斩竞赛那俩鬼子——向井敏明、野田毅,就是战后在南京中华门外雨花台刑场被枪毙的。

我觉得这也是本片的积极意义所在,没有什么狗屁以德报怨,没有什么狗屁优待战俘!以直报怨、以血还血才更符合人们心中最朴素的正义观、价值观!(反面例子就是电视剧《战犯》)

本片中最一个值得分析的角色,是原岛大地饰演的日军摄影师伊藤,一开始你会以为伊藤这个角色是那种“比较有良心的日本鬼子”,到后面你会发现完全不是。伊藤才是日本鬼子的真实写照,而他所有的犹豫、伪装,再最后的本性暴露,都可以用主角那句“我们不是朋友”来定义。


伊藤不仅代表了当时的侵华日军,也是现在很多日本人的缩影。他们表面上体面、文明,看上去和那些上来就烧杀淫掠的武夫不一样,但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没有本质区别。

伊藤虽然一开始不敢杀人,但他的价值观里依然把参加过甲午战争的祖父视为英雄,就像现在的日本人虽然表面上人畜无害,但依然在参拜靖国神社一样。他们的价值观依然是军国主义,只要达到一定条件,他们都是潜在的军国主义者。

另外,伊藤喜欢摄影,自称要在战争结束后拍电影,我觉得影射的应该是小津安二郎。

小津安二郎是日本著名导演,拍出了很多影史佳作,但他入伍参加过侵华战争,在长江放过毒气也是不容篡改的黑历史。以往中日文艺界对他的黑历史总是避而不谈,如今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随着中国电影界话语权的提升,关于小津安二郎的历史定性也该拿来说一说了。

伊藤/小津安二郎就是很典型的一类日本人,他们的外表极具迷惑性,谁能想到拍出《东京物语》《秋刀鱼之味》这种温情片的文艺导演,背后也有着野蛮残忍的一面呢?谁又能想到以二次元、懂礼貌、平成废宅为外表的当代日本人,背后又会有怎样不为人知的一面呢?

全世界都喜欢日本人,就像全世界影迷都喜欢小津安二郎,那是因为大家都不知道日本的另一面。

虽然影片中最后伊藤死了,而现实中的小津安二郎活到了战后,还成为了著名导演,但我丝毫不怀疑,小津安二郎在战时的所作所为和伊藤没有区别,他的罪行应该被清算!


1938年1月南京郊外,小津安二郎(左)
其他演员方面,王传君在本片中继续扮演了一名日军翻译官,堪称“汉奸专业户”了,而导演编剧为他安排的台词极为深刻。他有句台词说:“中国人就是一盘散沙,当兵的彼此之间说话都听不懂(中国人各地方言不通),怎么赢?”

他的这个观点,就是我最支持大一统、支持普通话的理由。近些年,网上有很多言论开始反对大一统,尤其是方言保护主义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我认为方言作为传统文化,自然有保护的价值,但“车同轨、书同文”的大一统理念,始终应该是我们坚守的红线。

王传君扮演的汉奸还说:“人都快杀光了,拿什么打赢日本。”这句台词的背景就是在他看完日军在江边大肆屠杀百姓之后说的。这句话同样有一定道理,我们观察世界历史,那些在殖民主义时期被殖民者杀光的非洲部落、印第安部落,数不胜数。

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我一直对人民史观不是很认同。人民史观总说“人民必胜”,那些被杀光的国家和部落呢?人民都不在了,怎么必胜?

我们都知道,中国在抗日战争中能惨胜,一方面在于同盟国的援助,另一方面就是自己体量足够大,足够抗揍。而如今的我们要在历史中吸取教训,如果再有战争,不能再靠堆人头取胜了。

最后,《南京照相馆》也不是没有瑕疵,高叶饰演的女主角在我看来就是一个败笔。这个角色的人设是电影演员,可能是她比较拎不清,也可能是就像台词所说,她觉得自己是“艺术家”,可以被网开一面,所以她的种种表现有些“作死”。

就比如她日常的妆容打扮,还有那一头烫发,按正常来说,当时沦陷区的妇女,多半都是要早早剃头的,就像影片后来那对母女的装扮一样。可能导演想展现女演员的魅力,或者是展现美好一面被摧残的冲击感,所以把这个角色刻画得有些过于美艳了,但我觉得这显得很不合常理。(《金陵十三钗》在这方面更不合常理)

不过总的来说,瑕不掩瑜,《南京照相馆》依然是一部足够优秀的作品。虽然本片题材沉重,但导演也没有展现过多的“剥削镜头”,这点比《南京南京》要柔和很多。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观众来说,我认为非常值得一看,但如果是儿童观众,虽然我知道爱国主义教育很重要,还是至少初中以上年龄再看这种电影吧。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看这种电影都要难受或者有心理阴影好久,就像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纪念馆我至今不敢去,太压抑了。或许等什么时候中国能彻底清算日本右翼,让日本天皇在南京下跪认错的时候,我才能以平和的心态看一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纪念馆。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并不是粉红,我一直很认同普世价值。但正因为认同普世价值,我才明白日本的右翼势力和军国主义是普世价值的威胁。

时至今日,西方白人至少承认黑奴贸易的不光彩历史,美国总统会给黑人下跪,德国总理会给犹太人下跪,而日本人呢?日本只有一个鸠山由纪夫,还是卸任首相之后才敢来南京下跪。日本人对殖民侵略史的反思远远比不上欧美白人,现在谈原谅日本,有点太早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10

主题

952

帖子

440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407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5-7-27 10:33:29 | 只看该作者
【短篇影评】拒绝美化任何侵略者,才是一名合格导演的良心。ZT

上達 评论 南京照相馆  



  一部电影,有时候能反映出许多的电影之外的要素,比如社会风气、舆论环境、创作团队的历史观和文化修养甚至是更深层次更复杂的东西。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渐渐的出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风气,仿佛电影的反派必须拥有基于人性的、令人信服的‘坏的合理性’,才被视为深刻、合格、有魅力。这股风气弥漫日久,甚至侵蚀了我们对历史中绝对之恶的认知,使人不自觉地为其寻找‘合理’解释,仿佛唯有如此,才符合某种预设的‘悲悯宽恕’的世界主义姿态。这股将恶行人性化、合理化的风气,其侵蚀力是漫长而深远的。漫长到许多人渐渐的已经懒得回顾那些真实发生过的历史,漫长到许多人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漫长到我们竟然被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可以接受和拥抱那些没有洗干净浑身血腥,却能够露出伪善的笑容的故人之后,漫长到有些故事我们已经接受和习惯,甚至找出来“战争洪流下的那些人也是受害者”之类的理由来宽慰自己在翻阅历史书中跳过那些刺目的照片。

  究竟是什么力量?是谁?是什么样的存在?悄悄地篡改我们的记忆,偷偷地操控我们的感情,残忍地践踏我们的伤痕?反思电影《南京照相馆》带给我的震撼,答案愈发清晰:这正是历史虚无主义潜移默化的侵蚀,是错误史观对集体记忆的篡改与对正义情感的麻痹。

  在【南京照相馆】中,我曾一度的试图,甚至是希望手持照相机的伊藤,能够一如既往的如同我所看过的那些电影的反派,显露出某些“合理化”的特质,以使我能够接受他在“战争的暴风漩涡中”随着疯狂的帝国主义思潮逐渐腐化的“非自由”……直至,在某一个瞬间,我突然的惊醒,就像是陷入噩梦中的人突然觉察自己身处梦中一般,并不是哪个具体的画面或者说情节深深的触动了我,而是一种粘稠而绵延的绝望,一种窒息与厌恶的认知压力,使我无比的确定,并且推翻在漫长的一段时间内形成的错误的固化的认识:一种否定了人的主体性的存在,把那些反派恶行揭示为某种自然规律的必然结果,是政治历史甚至是道德层面的作用,是人与世界的对立的错误认识。

  伊藤是恶的!每一名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号召下踊跃参加这场战争的人都是恶的!诚然,个体身处时代洪流或面临特定环境压力,但这绝不构成其主动选择施暴、参与屠杀的免责理由。每一次挥舞的屠刀、扣下的扳机,都是个体意志对基本人性的背叛,是清醒的、主动的恶行。那些无辜者的鲜血,分明的昭示着:最不应被合理化的,正是这群侵略者基于自身选择而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及其丑恶本质。

  这部电影的上映,各种各样的观影爱好者们的影评纷纷涌现,在其中一定会有一群人,费尽心思的把历史与现实割裂,以同情的口吻强调诸如伊藤之类的豪门贵公子不过是历史进程的受害者,体现着历史必然被规律所牵引,他们无视阿泰金老板们为代表的普通民众如何在绝望中迸发出微弱的反抗力量,这些力量虽小,却如涓涓细流,最终汇聚成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磅礴伟力,他们也不会明白,历史并非由抽象的规律或少数‘精英’所主宰,真正创造历史、书写历史的,是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人民的意志、人民的斗争、人民的生存与发展需求,才是历史进程最深层的动力与方向。

  可悲的机械唯物主义者们,将复杂的历史进程简化为冰冷僵化的‘规律’,从中抽象出为罪恶开脱的‘必然性’或虚伪的‘love and peace’口号,蒙着那层面纱,在被创造出来却坚信不疑的泡沫世界中独舞。

  关于影片,我不必说太多,简单的故事余出了巨大的空白,而那些空白被接踵而至的地域场面所填满,镜头对着那些施暴者的脸,对着屠杀者写下的“仁义礼智信”,对着背信弃义、丧心病狂的禽兽,对着惶恐不安、衣衫褴褛的妇女,对着呆滞的、惊魂未定的百姓,对着想要艰难求生、挣扎奔逃的人类,我相信,这才是这部电影想要展现的真正的内容,老兵的就义、高叶的眼泪、阿泰的抉择、老金的奋起,其实都不过是点缀。

  恶,军国主义的恶,才是导演真正传达的东西。

  对于此,我全盘接受。

  2025年,我很幸运,能在大荧幕看到这样一部电影,我沉重的走出电影院,沉痛的悼念那些遇难的同胞,但是我坚信明天是光明的,这样的作品越来越多,说明我们被扭曲的历史观正在回归正轨,而这样的竭尽全力还原历史真相的作品越多,那段历史则能够被固定下来并且传递给更多的人,就像是那一沓被缝在一副上的照片一样,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组织起来通过各种途径试图掩埋的历史终将再次公之于众,而每一张观影的电影票,终将化为审判的子弹,击中那些影片中的历史罪人与他们的后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萱烁言叶文学网  

GMT+8, 2025-8-23 23:41 , Processed in 1.65398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